随着气温持续走低,我国多地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11月21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呼吸内科接诊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加。该科主治医师黄晓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逐步增多,患者在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后,除了要及时就诊,更要明确感染背后的“幕后元凶”,做到有针对性治疗。
“目前流行的呼吸道病毒有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肺炎支原体。”黄晓寒介绍,具体来说:
流感由甲、乙、丙三种病毒引起,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更易引发季节性流行,高发于秋冬季,冷空气和低温会助力病毒传播。它的典型症状是突发高热、寒战、全身酸痛,头痛、咽痛、咳嗽也较为明显,全身症状比其他几种病原体更突出。可通过咽拭子、痰的抗原或核酸检测确认,治疗上需抓住发病48小时内的窗口期,使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预防则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为主要手段,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变异性强,每年都需根据新变种更新疫苗。
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常见的诱因,高发季节集中在春、夏和早秋。感染后患者多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和轻咳,头痛肌痛不明显,通常不会出现高热。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鼻病毒的疫苗,预防主要依靠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比如勤洗手,治疗上也没有特效药,以对症缓解症状、补充充足水分为主。黄晓寒说,多数健康成人和大龄儿童感染后,症状持续7至10天可自愈,不留后遗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感染范围广泛,尤其在5岁以下儿童中高发,是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首要原因,有慢性肺疾病的老年人也容易感染并加重基础病。它的高发期在冬季和早春,这与该季节室内活动增多、人际接触频繁有关。健康成年人感染后症状类似普通感冒,但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较弱者可能出现肺炎、支气管炎等严重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喘鸣声、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确认,目前无广泛使用的疫苗和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支持呼吸功能、预防并发症为主。
副流感病毒包括四种不同亚型(HPIV-1、HPIV-2、HPIV-3和HPIV-4),均可引起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严重程度因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类型而异。多数人初次感染副流感病毒后,主要引起呼吸系统临床表现包括鼻炎、咽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通常伴有发热症状。
以上四种呼吸道病毒感染,当前仅流感具备有效抗病毒治疗手段,发病48小时内为黄金治疗窗口。我国上市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等。儿童和老人用药须严格按年龄、体重调整剂量,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其余三种病毒均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对于其他几种病毒,应以对症治疗为主。”黄晓寒说,如果患者发热体温超38.5℃,3个月以上婴儿可选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用布洛芬,均需遵医嘱用药;鼻塞可通过生理盐水喷鼻、温湿毛巾敷鼻或抬高头部缓解;轻微咳嗽属机体防御反应,无需急于用药。
“需要提醒的是,有三大误区要注意避免——即咳嗽即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不仅对病毒无效,反增药物耐药风险;叠加多种复方感冒药,易致药物过量,危及健康;市民若捂汗退烧可能引发脱水,妨碍体温调节。”黄晓寒说。
黄晓寒提醒,科学预防是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关键。在人群密集场所如乘坐公共交通时,应科学佩戴口罩;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能增强针对性防护效果;如果家中有呼吸道病毒感染者,要多开窗通风,接触患者分泌物后及时清洁手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多喝水、规律作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转自: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刘一叶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