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
英文名:hemorrhagic fever virus
类别:病毒
概述
基本特征:是指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组RNA病毒
主要类型:包括汉坦病毒科、内罗病毒科、白细病毒科、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等
是否传染:出血热病毒大多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主要表现:高热、出血、低血压等
出血热病毒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病毒分类概念,是指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组RNA病毒。出血热的特征是以不典型症状起病,以出血和休克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肾损伤。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分属于7个病毒科的9个病毒属,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出血热病毒,主要有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汉坦病毒抵抗力不强,在临床上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目前我国尚未有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例报道,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可引起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以发热、出血、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属于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感染后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致死性高。
出血热病毒有哪几种类型?
出血热病毒种类较多,根据2020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修订后的病毒分类,出血热病毒主要包括汉坦病毒科、内罗病毒科、白细病毒科、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沙粒病毒科、丝状病毒科的部分病毒,具体如下:
汉坦病毒科:主要是正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以啮齿动物为媒介,感染后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多见。正汉坦病毒属其它一些种类的病毒,如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和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也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症状轻重程度不一。
内罗病毒科:主要是正内罗病毒属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在我国被划归危害程度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欧洲、亚洲和非洲都曾出现病例。
白细病毒科:主要是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和班达病毒属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拉丁名:Dabie bandavirus),裂谷热为蚊传疾病,分布在非洲。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中国科学家2010年发现的新病毒,因从大别山区的一名患者中发现,命名为大别山病毒,后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蜱为传播媒介。
黄病毒科:包括多种病毒,如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基亚萨努森林热病毒、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等,
披膜病毒科:主要为甲病毒属的基孔肯雅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沙粒病毒科:主要是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属的多种病毒,以啮齿动物为传播媒介,包括鸠宁病毒、马秋波病毒、拉沙热病毒、卢约病毒、瓜纳瑞托病毒、萨比亚病毒、弗莱克索病毒、恰巴雷病毒和怀特沃特阿罗约病毒等。
丝状病毒科:主要是埃博拉病毒属的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属的马尔堡病毒,主要在非洲流行。埃博拉病毒自然储存宿主尚不清楚,主要在猴群中传播并扩散到人,造成人间传播和流行。马尔堡病毒来源于非洲绿猴。两种疾病均为烈性传染病,致死率高。
出血热病毒的流行情况如何?
出血热病毒的种类较多,以最常见的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为主要阐述对象,均有较高的病死率,具体流行病学数据如下:
汉坦病毒
感染后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中国是世界上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而HPS在我国尚未有病例发现。在我国,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进行传播,带有病毒的鼠通过唾液、尿液、粪便等污染环境,人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带毒动物而感染,HFRS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姬鼠型疫区的HFRS流行高峰在11~12月,6~7月有一个小高峰,家鼠型疫区的HFRS流行高峰在3~5月,混合型疫区在冬、春季均可出现流行高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最早是1944年在前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发现,1967年从病人及疫区捕获的硬蜱中分离到该病毒,并证实与1956年从刚果的一名发热儿童中分离到的病毒相同。1965年,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发生了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急性发热伴严重出血,命名为新疆出血热,后来经研究证实该病毒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在我国主要发生于新疆地区,青海、云南等地也有自然疫源地,发病高峰期是每年的4~5月。
埃博拉病毒
最早是在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被发现,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高致死性的埃博拉出血热。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从1976年开始,在非洲有暴发数次大流行,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埃博拉出血热最近一次暴发流行发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可导致哪些疾病?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因病毒科不同、病毒种类不同,可导致多种疾病。
汉坦病毒科:汉坦病毒感染后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内罗病毒科: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后可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白细病毒科:裂谷热病毒可导致裂谷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黄病毒科:包括多种病毒,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登革热,黄热病病毒感染后可引起黄热病,基亚萨努森林热病毒可引起基亚萨努森林热,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可引起鄂木斯克出血热。
披膜病毒科:主要为基孔肯雅病毒,可导致基孔肯雅热。
沙粒病毒科:卢约病毒可导致卢约出血热,拉沙热病毒可导致拉沙热,鸠宁病毒可导致阿根廷出血热,马秋波病可导致玻利维亚出血热,瓜纳瑞托病毒可导致委内瑞拉出血热,萨比亚病毒可导致巴西出血热,弗莱克索病毒可导致病毒性出血热,恰巴雷病毒可导致恰巴雷出血热,怀特沃特阿罗约病毒可导致肝衰竭出血热。
丝状病毒科:主要为埃博拉病毒和马堡病毒,分别导致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堡出血热。
感染途径
出血热病毒大多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被病毒感染的宿主传染给健康人群,宿主和传染源都是啮齿动物、家畜、野兔、狐狸、灵长类生物等,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虫媒传播、动物源性传播,如与带有病毒的动物有密切接触,以及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
可使人患病的出血热病毒来源于哪里?
使人患病的出血热病毒主要来源于各种出血热病毒的储存宿主,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汉坦病毒主要的宿主动物及传染源均为啮齿动物,以鼠最常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野生啮齿动物、家畜及野兔、刺猬、狐狸等。此外,硬蜱既是该病毒的传播媒介,也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尚不明确,终末宿主主要是人类和非人灵长类,通过猴传染给人,并可在人群间传播和流行。
人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种类较多,种类不同,传播途径及媒介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汉坦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动物源性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以虫媒传播为主,埃博拉病毒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具体如下:
汉坦病毒:传播途径可能是动物源性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动物源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的动物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中可排出病毒污染环境,人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而被传染。感染病毒的孕妇也有可能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包括虫媒传播、动物源性传播和人-人传播。虫媒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由于携带该病毒硬蜱叮咬而导致感染;动物源性传播主要是通过与带毒动物直接或与带毒动物的血液、排泄物接触而感染;人-人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引起感染。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为主。急性期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和结膜分泌物中有含量非常高的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且传染性会持续到病人死亡。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而感染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如医护人员、病人家庭成员与病人密切接触可造成埃博拉出血热扩大蔓延。
哪些人容易感染出血热病毒?
人类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其中汉坦病毒感染者多呈隐性感染,仅少数人发病,正常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在1%~20%不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者多为青壮年,而埃博拉病毒主要在猴群中传播,由猴传染给人,并在人群中流行。
感染症状
感染出血热病毒后可导致各种出血热疾病,最典型、最重要的共同症状为高热、出血、低血压等,并有较高的病亡率。在发热程度、热型、出血程度、部位以及损害脏器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的发病过程是怎么样的?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有一定的潜伏期,共同特征表现为高热、出血、低血压,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具体潜伏期及相关表现也有差异,以常见的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为主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汉坦病毒
该病毒感染后主要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典型症状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发热期约持续1周,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39-40℃之间),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镜检可发现管型。随着病情进展,病后4-6天(迟者8-9天)可进入低血压休克期,持续短者1天,长者数10天,稍后(病程5-8天)又进入少尿期,1周后(病程9-14天)进入多尿期,尿量又开始增多,经过多尿期后,逐渐进入恢复期。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潜伏期为5~7天,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和肌痛等中毒症状。出血现象明显,轻者多为皮肤黏膜的点状出血,重者可有鼻出血、呕血、血尿、便血甚至低血压休克等,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埃博拉病毒
潜伏期一般为2~21天,突发起病,早期出现高热、头痛、肌痛等症状,随病情迅速进展,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可发生出血现象,表现为黏膜出血、呕血、黑便等,患者有明显消瘦、虚脱和感觉迟饨。
发病后7~16天可进入严重期,常因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特定人群感染出血热病毒后有哪些表现?
不同人群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症状相似,均可出现高热、出血、低血压症状,没有人群特异性。
什么情况下建议就医,甚至急诊就医?
与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患者或动物有密切接触史,或被带有病毒的虫媒(蚊、蜱等)叮咬后,出现高热、出血、低血压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若病情严重,出现呼吸困难、昏迷、意识障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检测方式
出血热病毒的主要检测方式是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可明确诊断出血热病毒感染。此外,还可通过询问流行病学史、病史,以及血常规等检查辅助诊断出血热疾病的病原体。
哪些检查是证明出血热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是证明出血热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具体如下。
血清学检查
主要包括特异性lgM抗体、特异性lgG抗体的检测,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其中IgM捕捉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特异性IgM抗体在发病后1~2天即可检出,早期阳性率可达95%以上,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特异性IgG抗体出现也较早,且维持时间很长,因此需检测双份血清(间隔至少1周),第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方可确诊。
病毒分离
取患者急性期血液、血清,以及死者脏器组织或感染动物肺、脑等组织进行接种培养,对病毒进行分离处理,阳性率较高。可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细胞内是否有病毒抗原,也可采取RT-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ELISA法检查血清中是否有特异性IgM抗体,均可作出早期诊断。
哪些检查可协助排查是否感染出血热病毒?
血常规检查、尿便常规检查可协助排查是否感染出血热病毒,具体如下:
血常规检查:出血热病毒感染者大多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减少,也可出现异性淋巴细胞,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升高等结果。
尿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中发现有大量尿蛋白有助于辅助诊断。便常规检查中发现有便血、粪便潜血阳性,也可作为出血热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出血热病毒感染与哪些病原体感染类似,需要注意鉴别?
出血热病毒是一大类病毒的统称,包括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感染后均可出现高热、出血、低血压的表现,易被混淆。因此,出血热病毒中的不同病原体之间需进行鉴别,临床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等检查明确鉴别。
防治手段
出血热病毒感染后可导致不同疾病,严重时可导致低血压休克,危及生命,致死率较高。因此,出血热病毒感染后应注意尽早隔离治疗,一般采取以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的综合疗法,控制病情发展。
哪些手段可以直接杀灭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包含多种病毒,不同病毒的消毒方式不同,主要阐述常见的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杀灭方法,具体如下:
汉坦病毒:抵抗力弱,对酸和乙醚、三氯甲烷、丙酮、苯等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等能灭活病毒;在56℃~60℃1小时,紫外线照射(50cm、1小时)也可被灭活。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对紫外线敏感,照射3分钟活性全部丧失;对酸敏感,在pH3.0和pH5.0条件下,37℃作用2个小时即可灭活;对脂溶剂和去垢剂敏感,如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等;不耐热,在4℃条件下可存活10天,在20℃条件下可存活2天,在56℃条件下可存活30分钟,在100℃条件下仅可存活2分钟。
埃博拉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紫外线、脂溶剂、β-丙内酯、酚类以及次氯酸敏感;不耐热,在60℃条件下仅可存活30分钟。
是否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出血热病毒感染?
目前部分出血热病毒感染可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有效预防,但因为病毒种类不同,疫苗也有所不同。
如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国内最常见,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是细胞培养灭活双价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疆出血热,目前研制出的疫苗是新疆出血热疫苗(精致乳鼠脑灭活疫苗),在临床上还没有进行大量应用,仅在牧区试用,免疫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考察;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埃博拉出血热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接种进行预防,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接种疫苗外还可如何预防出血热病毒感染?
除接种疫苗外,还可通过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接触、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等综合性措施对出血热病毒感染进行预防。
如对患者进行严格隔离,严格消毒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避免与出血热病毒感染者接触或共用毛巾、被子等物品;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营养均衡,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等。
做好疫情监测,及灭鼠、防鼠、灭虫、消毒等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措施,避免被虫媒叮咬、避免接触被带毒动物污染的食品、不用手接触带毒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是否需要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有哪些?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需要及时治疗,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危及生命,因此积极治疗可避免病情快速进展。因出血热病毒传染性较强,感染后需要及时隔离患者,再根据具体感染情况进行治疗。汉坦病毒感染后可通过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可进行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如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低血压休克症状,应注意扩充血容量、及时应用升压药物等;出现肾衰竭等情况时,可针对肾衰竭进行透析治疗。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是否可治愈?治愈后还会复发吗?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多数可以治愈,若发展为严重肾衰竭,则难以彻底治愈,若出现低血压休克,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出血热病毒感染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治愈后多数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复发者较少。
若治疗后症状好转,应到医院进行血清学检查,若双份血清结果均正常,则提示患者已康复。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比较困难,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治疗剂和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