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黄皮书

猴痘黄皮书


概述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和动物都可感染的疾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猴痘病毒为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类。疾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病毒的卫生工作者,与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以及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猴痘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全身水疱脓疱,伴有出血倾向。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受感染的人和动物,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猴痘的潜伏期通常在6至13天左右。

猴痘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病毒包涵体和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核酸,以及血清学和电镜等检查方式来确认病情。治疗暂无特定药物,采用支持性治疗,以抑制病毒、防治并发症与保障患者营养为主。

猴痘首次被发现于1958年,人类首次受感染报道于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5月11日声明猴痘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性病原体:猴痘病毒

流行:西非和中非,特别是尼日利亚刚果盆地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前往猴痘流行地区直接接触野生哺乳动物、野生哺乳动物产品或猴痘患者或其生物样本的旅行者;与猴痘病毒感染者有密切皮肤接触(包括性行为期间发生的接触)的旅行者

预防方法:避免患病或死亡的野生小型哺乳动物、野生哺乳动物的组织以及由野生哺乳动物制成的产品;避免感染猴痘的人;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痘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诊断支持: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猴痘病毒。


传播

小型哺乳动物,而不是猴子,是猴痘病毒的疑似宿主。从历史上看,传播风险增加的人曾接触过受感染的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产品、受感染的人类或受感染的野生动物或人的体液或呼吸道飞沫。猴痘病毒的人际传播可通过暴露于呼吸道分泌物和与一个或多个病变(包括结痂)的直接皮肤接触而发生。接触传染性物质(例如共用毛巾、床上用品)是另一种人际传播方式,尽管不太常见。2022年,一场全球性的多国猴痘疫情开始;截至 2022 年 8 月,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男男性行为者中,主要是由于密切的皮肤接触(包括性行为期间发生的接触)。


流行病学

猴痘是西非和中非热带森林地区的特有种,尤其是刚果盆地。大多数病例报告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DRC),该国于1970年首次将猴痘视为人类疾病。离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旅行者(包括移民和难民)可能感染猴痘病毒,但从刚果民主共和国输入的疾病报告很少见。

在过去几年中,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刚果共和国和塞拉利昂等多个非洲国家的人类猴痘病例有所增加。在许多这些国家,几十年过去了才发现新病例。在2018-2021年期间,尼日利亚被列为8例人类输出猴痘病例的原产国:4例在前往英国的人群中被诊断出来;另有2人前往美国;1 飞往新加坡;1 个到以色列。在英国,继发病例发生在其中一名病人的家庭成员和一名医务人员中。

最近,全球猴痘疫情始于 2022 年 5 月。7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 2022 年 8 月,疫情已在 >90 个国家造成数万例病例,主要发生在男男性行为者中;如前所述,传播与密切的皮肤接触有关。


临床表现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患有剥脱性皮肤病(例如特应性皮炎或湿疹)的人患重病或死亡的风险更高。眼部感染虽然罕见,但会导致永久性角膜瘢痕形成。当孕妇感染天花或猴痘病毒时,已经观察到不良的妊娠结局,包括胎儿死亡。

与天花一样,猴痘病毒感染者通常会出现发热性前驱症状(以高热、不适、头痛或背痛为特征),随后出现广泛的特征性水疱脓疹,有时累及手掌和脚底。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常见于猴痘的典型表现,与天花相鉴别。

与 2022 年开始的全球疫情相关的病例表现出与经典猴痘不同的临床表现。据报道,在暴发期间,皮疹病变较小,弥漫性传播较少;观察到局部散布在身体特定部位的多个病灶或仅观察到一个病灶。在许多情况下,病变累及肛门生殖器区域并引起疼痛和直肠炎。该病是自限性的,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然而,据报道有一些死亡。


诊断

猴痘可通过采集患者皮疹疱液、鼻咽或其它分泌物涂片检查病毒包涵体、病毒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核酸、病毒分离培养、电镜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集血清检测猴痘特异性抗体等检查证实存在猴痘病毒而确诊。

体格检查:

猴痘患者可出现头面部、躯干或四肢水疱、脓疱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其中PCR是首选的实验室检查。医生一般会取水疱或脓疱部位病变皮肤或液体作为检查样本。明确存在猴痘病毒,则可确诊。

2.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鉴别诊断

猴痘需要与其他可能出现皮疹的疾病进行鉴别,包括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病、疥疮、药物过敏等。

1.询问患者近期旅行史、用药情况、人群及动物接触情况等,可初步帮助鉴别。

2.发病早期出现的淋巴结肿大,可帮助鉴别猴痘与水痘。

3.最主要的鉴别方法是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存在猴痘病毒即可确诊猴痘,其他病原体检查阴性结果则可排除相关疾病。

诊疗指南

2022年5月以来,世界多个非流行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区传播。为提前做好猴痘医疗应对工作准备,提高临床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并对外发布。

2022年6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治疗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试用针对DNA病毒的药物。猴痘的治疗原则是加强一般及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控制并发症和预防长期后遗症。

急性期治疗

猴痘发病后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痛等症状,应注意休息,可遵医嘱使用药物退热。

一般治疗

1.根据发热、水疱的情况,适当补充热量及水分。

2.按要求做好隔离防护并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3.保护水疱、脓疱部位皮肤,避免搔抓,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4.有发热者,采取物理降温措施,超过38.5℃遵医嘱用药。

5.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

药物治疗

1.解热镇痛药: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退热。

2.镇痛药: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3.抗菌药物:水疱等发生破裂后容易发生感染,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感染。

4.抗病毒药物:可以试用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针对DNA病毒的药物。


预防

为减少感染猴痘和其他正痘病毒感染的机会,旅行者应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宠物和家养反刍动物(如水牛、牛)。他们还应该避免与生病的人直接接触。

有正痘病毒感染职业风险的人(例如,与天花、猴痘或牛痘病毒打交道的实验室人员;前往世界上可能遇到天花病毒地区的军事人员)应接种疫苗进行暴露前预防。对有正痘病毒感染职业风险的人(例如,由于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或涉及正痘病毒的实验室工作)进行暴露前预防。

2022年5月,多国爆发猴痘(mpox);3 个月后(到 8 月底),它涉及来自 >90 个国家的人。在疫情爆发期间,病原体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密切的皮肤与皮肤(包括性)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中;国际旅行在将病毒引入新国家方面发挥了作用。提醒所有旅行者,与新伴侣发生性关系会增加他们感染猴痘的风险,包括猴痘。

旅行期间有猴痘暴露和感染风险的人应至少在出发前两周完成猴痘疫苗接种系列。尽快(最好在接触后 4 天内)转诊接触过猴痘的易感旅行者接种疫苗,以帮助预防疾病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Copyright ©  www.ith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29045号 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网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9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