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除了甲型和戊型病毒为通过肠道感染外,其他类型病毒均通过密切接触、血液和注射方式传播。
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简介
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病毒之分。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除乙型肝炎病毒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外,其他类型病毒均为单链RNA。除了甲型和戊型病毒为通过肠道感染外,其他类型病毒均通过密切接触、血液和注射方式传播。
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
(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这种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其病毒通常由病人粪便排出体外,通过被污染的手、水、食物、食具等传染,严重时会引起甲型肝炎流行。如1988年1月,上海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行性甲型肝炎,主要原因是人们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输血等方式传播。
为防止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应重视保护水源,管理好粪便,加强饮食卫生管理,讲究个人卫生,病人排泄物、食具、床单衣物等应认真消毒。为防止甲型肝炎的传播,在输血时应严格筛除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献血者,血液和血液制品应防止乙型肝炎抗原的污染,注射品及针头在使用之前应严格消毒。
乙型肝炎病毒
(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BV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紫外线照射,加热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灭活,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加热60℃持续10小时,煮沸(100℃)20分钟,高压蒸汽122℃10分钟或过氧乙酸(0.5%)7.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黑猩猩及恒河猴是对HBV易感的实验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
HBV的抗原复杂,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HBsAg有“a”、“b”、“y”、“r”、“w”等多种抗原决定簇,其中“a”是共同的抗原决定簇,“d”、“y”和“r”、“w”为主要的亚型决定簇。HBsAg有8种亚型和2种混合亚型,以adr,adw,ayr,及ayw为主的4种亚型。各亚型的地理分布不同,adr亚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adw亚型主要见于北欧,美洲及大洋洲,ayw亚型主要在非洲,中东和印度,ayr亚型罕见。在我国的主要是adr亚型,但广西的东北部则主要为adw亚型,西藏,新疆及内蒙则有ayw亚型为主。亚型的测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研究有一定意义。
乙型肝炎前S抗原及前S抗体
前S1及前S2蛋白具有与HBsAg不同的抗原性。完整的HBV颗粒含有S蛋白及前S2蛋白,而缺陷病毒颗粒则无前S2蛋白。血清中出现前S1、前S2抗原是HBV活动性复制的标志。前S2蛋白具有较S蛋白更强的免疫原性,含有前S2蛋白的HBsAg诱生的抗-HBs,其滴度明显高于不含前S2蛋白的HBsAg所诱生者。前S2蛋白具有聚合人血清蛋白白受体(PHSAR)的功能,能使HBV与聚合人血清蛋白结合,以致免疫系统不易识别,且可通过肝细胞膜上的PHSA-R而吸附于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抗-HBc,在HBsAg出现后2-5周,临床症状未出现肖,即可由血内测到。早期出现者主要是抗-HBcIgM,以19S五聚体IgM抗-HBc为主,其滴度迅速上升并保持高滴度,至HBsAg消失后,抗-HBcIgM滴度即迅速降低。抗-HBcIgM一般在血内维持6-8个月,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但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血中亦可测到,主要是7-8S单体IgM抗-HBc。抗-HBcIgG出现较迟,但可长期存在。抗-HBc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血清中抗-HBcIgM阳性表明体内有HBV复制,且有肝细胞损害;若抗-HbcIgG阳性且滴度高,伴以抗-HBs阳性,则为乙型肝炎恢复期;若抗-HBcIgG呈低滴度,抗-HBcIgM阴性,而抗-HBs阳性,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高。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则易于转为持续感染。
抗-Hbe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即在血中出现,其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传染降低。但抗-Hbe阳性者的血清中仍可查到少数Dane颗粒,且在患者肝细胞核内可检出整合的HBVDNA片断。抗–Hbe在临床恢复后尚可持续存在1-2年。
4. 乙肝血清标志物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意义
乙肝血清标志物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意义
|
||||||
HBsAg
|
HBsAb
|
HBeAg
|
HBeAb
|
HBcAb
|
几率分布
|
临床应用:1.流行病学研究;2.免疫接种;3.感染监测;4.鉴别诊断;5.临床分期;6.传染性判断;7.围产期检疫;8.高危婴儿随访
|
+
|
―
|
―
|
―
|
―
|
较少见
|
HBV感染,孕妇阳性致婴儿感染率10%,应保护
|
+
|
―
|
+
|
―
|
―
|
-
|
HBV感染,传染性强,孕妇携带可致婴儿感染率90%,应保护
|
+
|
―
|
+
|
―
|
+
|
30~40%
|
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大三阳),应加做HBV-DNA.
|
+
|
―
|
―
|
―
|
+
|
10~15%
|
急、慢性乙肝。应加查HDV确定是否为合并感染
|
+
|
―
|
―
|
+
|
+
|
5~10%
|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PreS1阳性时病毒复制仍然活跃。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5~10%
|
HBV既往或现症感染,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2~10%
|
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有既往感染,少数人有传染性
|
―
|
+
|
―
|
+
|
+
|
0.5~5%
|
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
―
|
+
|
―
|
―
|
―
|
1~6%
|
接种乙肝疫苗后或HBV感染后康复,已有免疫力
|
+
|
―
|
+
|
+
|
+
|
-
|
急慢性乙肝,趋向恢复
|
―
|
―
|
+
|
―
|
―
|
极少见
|
乙肝早期,HbsAg量少,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极少见
|
HBV急慢性感染
|
+
|
+
|
―
|
―
|
―
|
极少见
|
亚临床HBV早期,不同亚型HBV两次感染,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极少见
|
急性感染中期,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极少见
|
非典型急性感染,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极少见
|
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极少见
|
非典型亚临床感染,建议加做HBV-DNA
|
+
|
+
|
―
|
+/―
|
+/―
|
极少见
|
有HbsAb-Ag复合物,且二者均无大量过剩,也可能二者不同亚型。
|
5.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饮食吃哪些好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宜多吃新鲜蔬菜,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番茄等。乙肝病毒携带者宜适量选择常吃的瓜果,如苹果、生梨、香蕉、葡萄、柑橘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及时补充一些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微生态活菌、矿物质等有利于维持肝脏健康的微量元素。乙肝患者体内通常缺少锌、锰、硒等微量元素,部分还缺少钙、磷、铁等矿物质。所以应适宜补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食品,如酸奶、海藻、牡蛎、香菇、芝麻、大枣、杞子等。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上应多吃蛋白质食物,蛋白质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是身体所有细胞构造的物质基础,因肝细胞受损伤,机体免疫能力减低等,要求蛋白质进行修复,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并提高免疫功效,因此要求在保护肝脏治疗法中给予高蛋白饮食。这类食物有牛奶、鸡蛋、鱼、精瘦肉、豆制品等。
丙型肝炎病毒
(HCV)是一种具有脂质外壳的RNA病毒,直径50-60nm,其基因组为10kb单链RNA分子。HCV的基因编码区可分为结构区与非结构区两部分,其非结构区易发生变异。HCV与HBV及HDV无同源性,可能是黄病毒属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病毒。本病毒经加热100℃10分钟或60℃10小时或甲醛1:100037℃96小时可灭活。HCV细胞培养尚未成功,但HCV克隆已获成功。HCV感染者血中的HCV浓度极低,抗体反应弱而晚,血清抗-HCV在感染后平均18周阳转,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消退,而慢性患者抗-HCV可持续多年。
丁型肝炎病毒
(HDV)是一种缺陷的嗜肝单链RNA病毒,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复制,与HBV有同源性,因此HDV现HBV同时或重叠感染。HDV是直径35-37nm的小圆球状颗粒,其外壳为HBsAg,内部由HDAg和一个1.7kb的RNA分子组成。HDAg具有较好的抗原特异性。感染HDV后,血液中可出现抗-HD。急性患者中抗-HDIgM一过性升高,以19S型占优势,仅持续10-20天,无继发性抗-HDIgG产生;而在慢性患者中抗–HDIgM升高多为持续性,以7-8型占优势,并有高滴度的抗–HDIgG。急性患者若抗-HDIgM持续存在予示丁型肝炎的慢性化,且表明HDAg仍在肝内合成。前已知HDV只有一个血清型。HDV有高度的传染性,及很强的致病力。HDV感染可直接造成肝细胞损害,实验动物中黑猩猩和美洲旱獭可受染,我国已建立东方旱獭HD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
戊型肝炎病毒
(HEV)为直径27-34nm的小RNA病毒。在氯化铯中不稳定,在蔗糖梯度中的沉降系数为183S。
乙型肝炎
症状
乙肝患者常常会出现剧烈的肝区疼痛主要是因为肝脏内部缺乏神经组织造成的。大多数的乙肝患者会表现为隐痛或者压痛,右上腹不适,若肝区疼痛剧烈,患者则应该小心是否是胆道疾病,肝癌以及胃肠道疾病的可能。
患了乙肝的表现还有身体乏力,疲劳,抑郁,多梦失眠等,这主要与肝脏功能受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以及因为肝脏疾病造成精神和心理大压力有关。
患者乙肝最常见的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即出现恶心,呕吐,厌油,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这主要是因为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消化道器官,肝脏炎症会造成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出现上述症状。
黄疸也是患有乙肝的常见表现,主要表现为乙肝患者的皮肤,眼白黄染,体液,排尿,粪便变为黄色等。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 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保护肝细胞药物
益肝灵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休息
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 恢复工作,但仍应定期复查1~2年。
家庭消毒
肝炎病毒常用的家庭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与药物消毒法两种。
物理消毒法
(1)高压蒸汽消毒法:通常采用98.066千帕压力与121-126°C温度10-15分钟,可杀灭各型肝炎病毒;采用蒸笼蒸煮或家用高压锅,待冒气盖阀后2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2)煮沸消毒法:在100°C的温度下煮1分钟,就能使乙、丙、丁、戊型及甲型肝炎病毒失去活力和传染性;煮沸15-20分钟以上,可将各型肝炎病毒杀灭。
本法适合于食具、护理用具及棉织品的消毒。至于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及皮毛制品则不适合。新洁尔灭、氯已定(洗必泰)不能肯定,度米芬、来苏、石炭酸、米醋、熏醋对乙型肝炎病毒无作用。此外,肝炎患者的剩饭剩菜最好也要煮沸消毒后再弃去。
(3)阳光曝洒法:凡不能蒸煮的物品,则宜采用本法,一般曝晒6小时以上。
(4)焚烧法:患者污染并丢弃的杂物、一次性医护用品、垃圾(包括月经纸、手纸)等均应焚烧掉,以达彻底消毒之目的。
药物消毒法
(1)厕所、马桶、垃圾可用3%的漂白粉或2%氯酸钠上清液喷酒消毒,便具应浸泡1小时;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应用1%-20%双量的漂白粉充分拌匀后入置2小时。
(2)房屋地面、门、窗、家具、玩具、运送工具等,可用0.2%-0.5%的过氧乙酸(过醋酸)喷雾或淋洗消毒;并按0.75-1克/立方米喷雾后密闭30分钟熏蒸。可作为居室和暴露物品表面及空气的消毒。
(3)患者家属及接触者的双手可用0.2%过氧乙酸液浸泡2分钟,或用肥皂、流水冲洗数遍。
(4)衣服、被褥、书籍、报纸、体验单、病历、人民币等均可用100毫升/立方米的甲醛密闭熏蒸12-24小时。
至于市售优安净(洗消净)、食具333、84肝炎洗消液等,都是含氯消毒剂,可按说明书使用。
临床特点
急性黄疸型肝炎
该病程经过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个阶段。
①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少数患者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有的还有关节痛、皮疹、心律失常,本期末黄疸开始出现。本期持续时间约5—7天。
②黄疸期。发热减退,但巩膜、皮肤之黄疸及尿色加深,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表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疼,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本期持续约2—6周。
③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大多1-3个月后可康复。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多见,起病较缓,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部分病例症状不明显,可在健康检查中发现肝大及肝功能异常,病程约3个月。部分患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又分为轻度型、中度型、重度型3种。
①轻度型。相当于原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但肝功能指标仅l-2项轻度异常。
②中度型。相当于原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介于轻度型与重型之间。
③重度型。相当于原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较明显的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大而排除其他原因者,白蛋白明显降低、胆红素明显升高(>85.5微摩/升)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40%-60%)者。
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又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坏死型肝炎。急性重症肝炎起病后10天之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烦躁、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昏迷、抽搐等。肝浊音区迅速缩小,中毒性肠麻痹,黄疸迅速加深,腹水,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到40%以下。后期出现脑水肿、脑癌、谷丙转氨酶下降与胆红素上升呈酶胆分离现象,还可见血胆固醇降低,病程一般为7-14天。亚急性重症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后10天以上出现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而稍轻的临床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存活者有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且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
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已往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特点是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且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肝大明显,碱性磷酸酶、转肤酶、胆固醇明显升高,且具黄疸三分离特征,即黄疸明显而消化道症状较轻,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并排除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
肝炎后肝硬化
如果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影像学检查食道静脉曲张、门静脉及脾静脉明显增宽等门静脉高压证据;腹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更有意义,尚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是否活动可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有食道静脉曲张及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肝功能明显异常。
②静止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活检提示肝组织有假小叶形成,其周围炎症细胞较少,间质及实质界限清楚,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正常。
影响心脏
7%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心悸、心绞痛样发作和心电图异常。肝炎患儿年龄越小,心电图异常率越高,89%的3岁以下小儿、43%的6-13岁儿童有心电图变化。这种变化在疾病早期最明显。心电图异常主要是T波改变,其次是各种心律失常,还有心室肥大、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等。绝大多数人随感肝炎好转而恢复。
慢性病毒性肝炎有心悸者占23.4%,气短者占15.4%,胸闷者占8.4%。少数有心前区痛。不过绝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不过如果有冠心病和个别怀疑有心脏器质性损害者,则需对症予以处理。
重症肝炎科引起较严重的心脏病变。心电图主要有低电压、T波异常、心律明显乱,反复发作性心律失常,少数出现心跳骤停。这些损害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或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有关,也可能是肝坏死、严重继发感染、胆血症及低血钾等综合作用所致。
日常饮食
肝炎以病毒为主,以传染为途径,从病因分析也离开内外二因,外因多由感受时邪,疫疠及饮食不节,内因多由正气不足及情志所伤致阴阳失调气机不畅。内外二因又互为因果,互相联系,病情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肝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所以保持机体免疫反应和免疫调控机能正常,是防止病毒性肝炎的内在关键因素。 想让自己的免疫系统够强大,也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调节来实现.
1.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饮食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动植物蛋白质要各半搭配。摄入蛋白质在消化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后在肝脏制造成人类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质。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给。当动植物蛋白质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时,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明显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适量的植物蛋白质能抑制动物性脂肪量,减低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对肝病康复是不利的。
2.有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可以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冬虫夏草在近几年的临床使用中,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的效果,据研究虫草素和虫草多糖都能增强肝细胞的吞噬功能,虫草酸、SOD和维生素E等都能抗肝组织纤维化,抗脂质过氧化,同时由于虫草的增强免疫功能使肝脏的解毒作用增强,从而能够有效保护肝细胞。
3.五谷杂粮等含淀粉类食品以及各种水果类、蜂蜜等,能供给糖,有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热量、增进肝脏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黄、牛奶等,可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补充热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鱼、虾、贝类,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等,可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它们都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补充机体代谢消耗,提供一定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