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Yersinia pestis)是鼠疫的病原,引起淋巴腺鼠疫(黑死病),死亡率高达90%。
简介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球状、卵圆或杆状,不运动;无鞭毛,无芽胞。生长温度范围为-2℃- 40℃,最适温度27-28℃,最初分离物生长较缓慢;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碳源;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蚤系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通过鼠蚤的叮咬而传染人类;人患鼠疫后,又可通过人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来源于青海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病原理论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 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