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身发烧,伴随着一阵阵钻心的关节剧痛,陈女士弯着腰蜷缩在诊室椅子上,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前几天,她只是被一只不起眼的“花蚊子”叮了一口,怎么就这么严重呢?经诊断,原来陈女士患上的不是流感,也不是关节炎,而是一种名字陌生拗口的疾病——“基孔肯雅热”。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疾病,其名称在当地语言中原意为“变得扭曲”,直观地描绘了患者发病时因剧烈关节疼痛,弯腰屈背的情景。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早在2024年,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到今年六月底,已有14个国家或地区报告约22万病例,80例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也于2025年7月22日就基孔肯雅热疫情发出警报。
目前,病毒也正在借助花斑蚊扇动的翅膀,以及在全球范围进行商务、旅游等活动的人群悄然地扩张着版图。
一、花斑蚊是“罪魁祸首”
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由“花斑蚊”传播(包含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侵入成纤维细胞和皮肤免疫细胞复制繁殖,随着病毒颗粒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会导致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临床症状。因此一旦有病人被花斑蚊叮咬,便容易形成两种“人-蚊-人”传播链:首先,花斑蚊叮咬感染病毒的病人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复制繁殖2-10天,又通过其唾液腺注入其他健康人体内,导致新的人体感染,构成“人—蚊—人”传播链;与此同时,花斑蚊吸血感染后产卵,病毒经卵传递,繁殖出携带病毒的新成虫,再次叮咬人体,构成“人—蚊(母蚊-子蚊)—人”的传播链。这两种传播模式,就是使疫情呈几何级数速率扩散的罪魁祸首。
二、全民行动,“围剿”花斑蚊
防治基孔肯雅热,需要政府、专家和全民上下齐心协力,从公共场所、社区家庭由内至外根除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链。
1. 专业团队及相关部门协同,切断传播
首先,在发现疫情后,最有效切断传播的途径是快速高效杀灭成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这就需要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技术精湛的疾控消杀队伍和PCO服务队伍出动了。队伍首先在花斑蚊成蚊和幼虫孳生地利用无人机、诱蚊设施部署侦察,并会同疾病流行病学专家联合谋划。按照以最低剂量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队伍需科学选用高效安全的杀虫剂,部署和绘制花斑蚊围剿作战方案和地图,利用无人机、车载式、背负式等各式喷雾武器,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采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热烟雾技术、绿篱喷雾技术、滞留喷洒技术,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的最佳时段,全方位、立体式、侧重点地对蚊虫给予致命性的“围剿攻击”。
与此同时,卫生健康、教育、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文化旅游、园林绿化、市场管理电视广播等部门也需要通力协作,与地方社区村居条块协同,广泛发动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以清除花斑蚊孳生地为重点的卫生教育工作,深入社区每个楼栋、住户、楼顶、地下室、楼梯间、社区每个角落、下水道和管井、电信光纤管井、自来水管井等,检查清除处理孳生地和积水,彻底清除花斑蚊的孳生地,清源断根,有效切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2. 全民加强日常防护,清源断根
花斑蚊不仅传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而且传播严重危害孕产妇和胎儿健康的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清除和预防蚊虫孳生,是预防这些蚊媒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方法。
在日常清洁方面,建议每天花10分钟时间,检查清理家中和工作场所的杂物、瓶瓶罐罐、翻盆倒罐,预防积水;每3-5天给水培植物彻底换水并冲洗根系,或更换为封口的健康养植方式;每3-5天彻底清洗盛水的水桶水缸、家禽和宠物的饮水缸,预防蚊虫孳生;这些看似琐碎的举措,实则是剿灭下一代蚊虫的釜底抽薪之策。
在个人防护方面,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暴露,避免在树荫、草丛、阴暗等蚊虫密集处逗留。必要时选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的驱蚊剂,也可携带填充艾叶等中草药的驱蚊香囊。
在室内场所(家庭、工作单位等)防护方面,建议在家中、常出入场所安装纱窗(网眼密度小于20目),如有婴儿床需使用蚊帐构建睡眠安全区,黄昏时段蚊虫活跃,需关闭门窗或使用蚊香驱蚊。
三、未来展望,科技助力蚊虫防控
花斑蚊防控任重道远,除了以上的常规消杀工作和全民防护工作,还有必要依托各顶尖高校和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对蚊虫传播疾病的阻断、生物防蚊等基础研究成果,创新蚊虫绿色治理理论,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地理遥感、大数据等新技术,联合研发蚊虫自动监测、侦查-处置一体无人机和机器人等装备,构建体系化的花斑蚊侵害态势感知、预警、预测与处置系统。在技术研发进步的基础上,推动相关行政法规建设,推进预防控制花斑蚊生活方式,形成蚊虫绿色治理新模式,从根本上预防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传染病的流行。
结语
对付基孔肯雅热,目前加强防蚊灭蚊是关键,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行动起来,清除积水、做好防护,共同阻断病毒传播链。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打赢这场“花斑蚊”围剿战,守护我们的健康家园。(作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林诗欣、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立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