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增加,在我国的传播风险日益升高。《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和《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先后出台,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如何从法律角度来充分落实方案和指南,仍需进一步探讨。
病例报告制度不可违。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防控指南,医疗机构一旦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疫情报告及时性的明确要求,目的在于让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尽早掌握疫情动态,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此外,医疗卫生机构还要依据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与订正,明确感染来源后,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并在备注栏准确标注相关信息。
医院感染控制需严守。这其中,防蚊隔离是关键。虽然人和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是基孔肯雅热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患者发病后的1周内血液有比较高的病毒血症,如果这段时间有伊蚊叮咬患者,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复制有的伊蚊就具有传染性了,再次叮咬健康人的时候,就会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及时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可以阻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
诊疗方案和防控指南都着重强调,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患者原则上须住院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直至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或者经检验病毒核酸转阴后,方可解除隔离。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落实防蚊灭蚊措施,比如在病区安装纱门纱窗,为患者配备蚊帐等,以此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做好外环境蚊媒滋生地的处理工作也至关重要。若医院未能切实做好防蚊隔离工作,导致病毒在医院内传播扩散,那就违反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和人之间传播,但是罕见情况下,也有报道可以因接触患者血液而感染的风险,因此防控指南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并做好手卫生。一旦违反此规定并引发感染事件,医护人员及所在医疗机构极有可能面临医疗纠纷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医疗废物处理依规进行。在基孔肯雅热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如使用过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患者血液样本容器等,都必须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包装、运输和处理。医疗机构若违规处理医疗废物,将面临严厉处罚;若因违规处理导致疾病传播等严重后果,相关责任人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实验室检测依规操作。检测方法要规范,实验室在采用实时荧光PCR或等温扩增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时,务必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格遵循相关检测技术规范。生物安全严把关,从事基孔肯雅病毒相关检测的实验室,必须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等级要求。
基孔肯雅热虽然目前在我国尚未大规模流行,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输入性病例带来的传播风险不容忽视。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疾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从自身做起,做好预防工作,依法防控,严格落实诊疗方案和防控指南中的各项规定,共同守护健康。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