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知识

2024-05-31 14:59

拉沙热

拉沙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
外文名:Lassa fever
就诊科室:传染科
常见病因:拉沙病毒
常见症状:全身不适,发热,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部疼痛,发热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啮齿类动物

病因
拉沙病毒系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一般和啮齿类宿主的慢性感染有关,拉沙病毒为多形性的两节段核糖核酸(RNA)病毒,有包膜,对脂溶剂和去垢剂敏感。

传播途径
通过老鼠等啮齿动物排泄物及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临床表现
拉沙热潜伏期6~21天。起病缓慢,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部疼痛,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常见眼部和结膜的炎症和渗出。绝大多数的人类感染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其他表现为严重多系统疾病。疾病在妊娠期尤为严重,绝大多数的孕妇可发生流产。严重病例常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胸腔积液、出血、癫痫样发作、脑病、脸病和颈部水肿,也常伴有蛋白尿和血液浓缩。恢复期可发生暂时性脱发和运动失调。少部分的患者可发生第八脑神经性耳聋,1~3个月后仅半数患者可恢复部分功能。总病死率极低,住院病死率接近15%,在一些流行区病死率更高。妊娠第3个月妇女和胎儿病死率尤高。
拉沙热总病死率1%~3%,住院病死率约15%,疫区病死率可高达25%,危重病例发病后通常在14天内死亡。 [5]

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常规检查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2)尿常规检查大部分病例有蛋白尿。
(3)生化检查可有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升高。
2.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检测。IgM抗体一般于发病后第2周出现。
(2)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法(IFA)等方法检测,但IFA的敏感性较ELISA差。一般情况下,发病后第3周出现IgG抗体。
3.病原学检查
(1)血清中特异性抗原多采用ELISA法检测。一般情况下,拉沙病毒抗原于发病后第1周出现。
(2)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核酸扩增等方法检测。病程5天内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30天内在半数以上患者中仍可检测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14天内患者血清或全血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诊断
由于拉沙热缺乏特异性表现,故诊断困难。
1.有发热、化脓性咽炎和蛋白尿的患者罹患拉沙热的可能性高。
2.分离到拉沙病毒,抗拉沙病毒抗体4倍增高,IgM抗体阳性,IgG抗体滴度在1:512以上等,其中的任何一条阳性可确诊。

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观察心肺功能,监测血压、肾功能,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发热期均可使用,应尽早应用,病程1周内接受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首选静脉给药。儿童按体重给药,和成人相同。也可口服。

预防
拉沙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传染源
主要为灭鼠和环境整治,降低鼠密度。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为防鼠,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排泄物。预后主要是防鼠,灭鼠,做好个人防护。

 

附件:
责编:江湖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