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知识

2024-05-30 14:19

类鼻疽

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人类与动物的共患疾病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人类与动物的共患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可为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有症状或无症状。大多伴有多处化脓性病灶。主要见于热带地区,流行于东南亚地区。人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5天,但也有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有长达20年后发病,即所谓“潜伏型类鼻疽”,此类病例常因外伤或其他疾病而诱发。
外文名:melioidosis
就诊科室:内科
常见病因: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常见症状:皮肤结节,发热,全身不适,嗽,胸痛,呼吸急促等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接触含菌的水,土壤和污染物

病因
本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一般为散发,也可呈暴发流行。
1.传染源
流行区的水和土壤常含有该菌。细菌可在外界环境中自然生长,不需任何动物作为贮存宿主。该菌可使多种动物感染甚至致病,但并不是主要传染源,人间传播罕见。
2.传播途径
人接触含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感染。食入、鼻孔滴入或吸入病菌污染物也可致病。一般不会发生节肢动物源性感染。
3.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新近进入疫区,糖尿病、酒精中毒、脾切除、艾滋病病毒感染等为易患因素。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4~5天,也有长达数月或数年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与鼻疽极为相似。该病可分为隐匿性感染、无症状肺浸润、急性局部化脓性感染、急性肺部感染、急性败血症、慢性化脓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等7种类型。
1.局部化脓性感染
表现为皮肤破损处结节形成,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炎,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可很快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2.急性肺部感染
是类鼻疽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可为原发性或血流播散性肺炎,除有高热、寒战外,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且症状与胸部体征不成比例。肺部炎症多见于上叶,呈实变,并常有薄壁空洞形成,易误诊为结核病,此型也可发展为败血症。
3.急性败血症型
可为原发,也可为继发,为类鼻疽最严重的临床类型。起病突然、脓毒血症症状显著,常迅速出现多器官累及所引起的表现,如肺部累及,可出现呼吸困难、双肺湿啰音。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累及时可出现脑炎或脑膜炎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因病情迅速进展以至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5.慢性化脓性感染
主要表现为多发脓肿,可累及多个组织或器官,患者也可以不发热。复发性感染可表现为急性局部化脓性感染、急性肺部感染、急性败血症或慢性化脓性感染。外科手术、外伤、酗酒、放射治疗等常为复发的诱因。

检查
1.外周血象
大多有贫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但白细胞计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内。
2.病原学检查
渗出物、脓液等做涂片(亚甲蓝染色)和培养,悬滴试验可观察到动力,可用以与马鼻疽伯克菌区别。
3.血清学检查
主要有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两种。前者出现较早,但特异性较差。动态观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单次效价前者在1:80以上,后者在1:8以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把现已分离到的菌株特异性抗原用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4.分子生物学检测
针对类鼻疽伯克菌的bimA(Bm)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可用于快速诊断,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设计特异探针可据此与马鼻疽伯克菌鉴别。

诊断
曾去过疫区的人若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或化脓性疾病均应考虑到该病。通过临床表现、微生物检查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鉴别诊断
该病在急性期应与急性鼻疽、伤寒、疟疾、葡萄球菌败血症及肺炎等相鉴别。慢性期应与结核病、慢性期鼻疽等加以区别。

治疗
治疗类鼻疽杆菌感染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

 

附件:
责编:江湖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