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打动的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平时也被中医誉为痄腮,民间常常称其为炸腮。除可侵犯腮腺外,病毒还可能侵攻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组织,导致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
病毒在患者的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母婴传播方式传播。病毒的临床症状包含腮腺肿胀、疼痛,及体温上升等。病毒侵袭的其他唾液分泌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能引发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舌下肿胀和吞咽困难等伴随症状。
该病目前没有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休息、隔离、用药等。尽管疾病具有传染性,但绝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预后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因并发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中医病名:流行性腮腺炎
别 名:腮腺炎、痄腮、“炸腮”
就诊科室:感染科、传染病医院、儿科
多发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1~15岁儿童
常见发病部位:腮腺,神经系统,其它腺体组织
常见病因:感染腮腺炎病毒
常见症状: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
传染性:是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被腮腺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是否遗传:否
相关药物:利巴韦林,镇痛剂,地塞米松,己烯雌酚
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由感染腮腺炎病毒所致。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呈球形,直径85~300nm,为单负链RNA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刺突和融合因子刺突。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愈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腮腺炎病毒抵抗力较弱,56℃下30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及脂溶剂敏感。
腮腺炎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直接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在局部繁殖后侵入血液,进而扩散到腮腺,甚至其他腺器官或系统(如神经系统、睾丸、卵巢、胰腺等)。
诱发因素
该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与免疫功能尚不够健全、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缺乏野生型感染暴露等有关。
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有8~30天,平均为18天。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痛,体温达38~40℃。病程1~3天肿胀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典型症状
腮腺肿大一般从一侧开始,1~4天后波及另一侧,以耳垂为中心逐渐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呈现梨形肿胀。
肿大的腮腺边缘不清楚,质韧且有弹性,有明显胀痛,局部灼热但不红。
因唾液腺管阻塞,吃酸性食物时唾液分泌会增加,但唾液的排出受阻,导致唾液潴留,从而使腮腺胀痛加剧。
伴随症状
在流行期间,人体另外两对唾液分泌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或单独受累。发生颌下腺炎时,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可以摸到椭圆形的颌下腺;发生舌下腺炎时,可有舌下肿胀,有时会出现吞咽困难。
就医
当出现腮腺肿大、胀痛等流行性腮腺炎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注意该病具有传染性,应做好隔离防护。
就诊科室
感染科或传染病医院,儿童可就诊儿科。
相关检查
病史和查体
个人史和家庭史
医生会询问患者年龄、职业、家人有无患流行性腮腺炎者,以及是否在流行期间出入学校、商场等人口密集区。
自觉症状
医生会询问有无发热、腮腺胀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等症状。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有无腮腺肿大、颊黏膜充血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清、尿中淀粉酶测定
发病早期约90%的患者血、尿淀粉酶都升高,升高的程度一般与腮腺肿胀的程度成正比,有助于医生诊断。
免疫学和血清学检测
早期诊断可使用特异性抗体或者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则一般在病程第2周后才能检出。用补体结合实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即可诊断。
腮腺炎病毒的RNA检测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的RNA,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可显著提高可疑患者的确诊率。可从发病3~8天内的患者的唾液、脑脊液、尿液中取样进行检测。
病毒分离检测
早期从患者的唾液、血、尿、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以确诊。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行业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7),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做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和确定诊断。
疑似诊断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均应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疑似病例: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符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28天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同时有发热头痛等表现,或伴有脑膜脑炎,或伴有睾丸炎,或伴有胰腺炎。
临床诊断
同时符合疑似诊断两个条件者可以作为临床诊断。
确定诊断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者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或者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
多为一侧腮腺肿大,局部红肿及疼痛明显,后期多有波动感,挤压时可见脓液从腮腺管口流出,不伴有睾丸等腺体的炎症。
他因所致腮腺肿大
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或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等)引起的腮腺肿大多为对称性,质地较软,没有触痛感。
局部淋巴结炎
下颌、耳前及耳后淋巴结炎大多伴有局部或口腔、咽部炎症,肿大的淋巴结不是以耳垂为中心。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甲型流感、副流感、单纯疱疹、A型柯萨奇、巨细胞等病毒也可以引起腮腺炎,需要进行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才可以鉴别。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隔离到腮腺肿胀消退为止。
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
采用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尽量避免进食酸性食物。
合并胰腺炎的患者应禁食,行静脉营养。
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g/d,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但效果有待确定。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物理或者药物降温。
头痛或腮腺肿痛明显时可以使用镇痛剂。
中医治疗
中医上称为痄腮,将腮腺炎分为风热型和痰毒型,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其他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中毒症状重,尤其合并有脑膜脑炎、心肌炎、睾丸炎的患者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一般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mg/d,连用3~5天。
睾丸炎胀痛者可局部冷敷或者使用棉花垫及丁字带托起来减轻疼痛,还可同时口服己烯雌酚每次2~5mg,每天3次,促进炎症更快消失,并减少睾丸萎缩等后遗症。症状重者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合并脑炎、脑膜炎,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及时脱水(可静脉推注20%的甘露醇1~2g/kg,每4~6小时1次,直至症状好转)、降低颅内压,以预防脑病,减少死亡率。
预后
绝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预后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因并发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有可能危及生命。
并发症
除腮腺外,腮腺炎病毒常可侵袭多系统、多器官,大约75%的腮腺炎患者有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脑膜脑炎。主要表现包括发热、嗜睡、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重者惊厥、意识障碍,脑脊液改变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部分患者还可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可引起偏瘫、截瘫、麻痹、耳聋等。
生殖系统并发症
多发生于成人,儿童生殖器官尚未成熟,多可幸免。
睾丸炎
成年男性患者约有1/3可发生睾丸炎,以单侧多见。一般是在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患者又开始发热,睾丸肿胀疼痛,且有明显触痛,持续3~5天后逐渐好转,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阴囊水肿,还可伴有睾丸萎缩,但一般不影响生育。
卵巢炎
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约有5%~7%伴有卵巢炎,但症状比较轻,只有下腹疼痛,一般对生育没有影响。
听力损失
腮腺炎引起的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单侧深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难以治疗。在罕见的双侧全聋病例中,人工耳蜗植入物有利于言语感知。建议接种腮腺炎疫苗,以预防腮腺炎相关的听力损失。
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发生胰腺炎、心肌炎、关节炎、乳腺炎、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吉兰-巴雷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综合征等,应注意有的并发症可发生于腮腺肿大之前或者根本不表现出腮腺肿大。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
被动免疫
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自动免疫
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