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2024-05-25 11:26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见,以夏秋季最多。伤寒和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传染源
伤寒患者(病程中均有传染性,2-4周传染性最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排出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物、水、食具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然后经口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2周。
(一)初期(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二)极期(病程第2—3周)
①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②消化系统症状 :腹部隐痛(右下腹),便秘或腹泻;
③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谵妄、昏迷;
④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⑤皮疹:玫瑰疹,病程7~14d,多见于胸腹部;
⑥肝脾肿大:可并发中毒性肝炎。
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持续发高烧期间,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仰卧,不敢动,用手触腹部比平时硬,病人怕触动腹部,这是肠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的症状。肠出血的表现是大便呈黑色柏油样,腥臭。出现这些情况都表示病情严重,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缓解期(病程第3~4周)
体温波动,逐步下降;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
­ ­ 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小儿伤寒特点
症状不典型:常发生轻型,并发症较少,呕吐腹泻多见,肝脾肿大突出,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
复发和复燃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治疗
­ ­ ­伤寒病人需住院隔离治疗。喹诺酮类为首选药,但用药时应注意药物反应,主要观察白细胞是否减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复方新诺明、氟卡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哌酸等也能治疗伤寒。

护理
伤寒病人的饮食及护理十分重要,病人居住的房间要安静、通风,病人有病灶的肠管肠壁很薄,怕多渣的食物,怕胀气,所以饮食要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少渣或无渣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病人进食很少,在发烧期间要吃流食,可给稀粥、米汤、菜汤、鸡蛋汤、新鲜水果汁等。退烧后也仍要给软食、少渣食物,逐渐增加食量和改成普通饮食。

预防
①早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②搞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肖灭苍蝇。
③在伤寒流行区要普遍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
④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副伤寒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
副伤寒与伤寒临床不易区别,副伤寒潜伏期短,症状较轻,病程短,中毒症状轻,腹泻多见,1~3周即愈。玫瑰疹出现早、且较多、形态多样;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少见,病死率低,易复发。丙型副伤寒可引起食物中毒。病后均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免疫。

 

附件:
责编:江湖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