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望告别寨卡疫情

2016-12-17 08:37 作者:经济日报
文章图片

    12月15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转化医学》发表学术论文,宣布从一名寨卡康复病人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抗体,该抗体在小鼠模型上能有效治疗寨卡病毒感染,有望成为候选靶向治疗药物。这预示人类或将“挥手告别”大肆流行的寨卡疫情。

    抗体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这是人类首次从寨卡病毒患者体内分离出作用机制明确、高效、特异性抗体。”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介绍,此前,一些研究中分离出的人源抗体既可作用于寨卡病毒,也可作用于与其具有亲缘关系的登革病毒,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取的人源抗体只会“识别”寨卡病毒并对其起作用。

    “与流感病毒抗体疗效越广泛越好不同,寨卡病毒非常特殊,一旦抗体不对,打进去反而会带来副作用。因此,找到特异性的寨卡病毒抗体是全球团队攻克的目标。”高福解释。

    2015年,寨卡疫情从巴西暴发,此后迅速扩散至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近200万人感染。我国从今年2月份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以来,目前已发现18例感染患者。“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大家庭,属于蚊传病毒。”论文另一作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严景华研究员说,1947年,寨卡病毒首先在乌干达恒河猴体内发现,随后被发现感染人类。


    起初,人类感染寨卡病毒后,一般只会出现发烧、皮疹等轻微症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15年底,巴西新生儿小头症急剧增加,大量证据表明,寨卡病毒能够感染神经细胞,进而引发新生儿小头症、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寨卡病毒可以穿透血胎、血眼、血睾和血脑4道屏障,一旦进入这些免疫力豁免区,就可在其内部长时间存在并造成伤害。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发起“进攻”:找到我国首例在委内瑞拉感染寨卡病毒并康复的患者,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其血液免疫B细胞中,筛选出3株高效全人源抗体,开始进行一系列动物和细胞实验。

    “小鼠感染寨卡病毒之后,体重会显著减少直至死亡。”严景华介绍,动物实验表明:其中两株抗体能够100%保护小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这两株抗体有望进一步开发成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此外,课题组建立的B细胞测序技术,能够提供大量有效的应急抗体;而对抗体产生机制及表位的确立,也可以指导疫苗的设计研发。“这些研究发现对我国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保障国民健康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福透露,目前相关成果已申请了专利,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临床前研究。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