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分离。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出现爆发,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流行,约报告3.2万例病例。2014年2月在南美洲智利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寨卡病毒首次进入南美洲。
其实,在此之前,寨卡病毒感染并未太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概是因为感染后即便有症状也很轻微,发个烧,几天就好了,连需要住院的都很少,何况大多数没有症状。
可是,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以来,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其中在南美洲有2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出现1例输入性病例。
缘何对寨卡病毒紧张?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估计美洲得有超过400万感染病例。如果没有小头畸形,寨卡病毒的地位就远不如登革热,顶多也就和基孔肯雅热差不多。可是,巴西现已发现至少4000余例先天性小头畸形病例和妊娠期感染有关,除此之外,它甚至还可能引起胎死宫内。有人说,巴西在12月份修改了小头畸形的诊断标准(之前小于33cm,现今为小于32cm便可诊断),使得小头畸形病例比之前多了20倍,不能因此说就和寨卡病毒流行有关联。但是,寨卡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是有证据的,至于是否有因果关系,还得研究。
正是因为小头畸形,使得寨卡病毒迅速填补了目前没有其他新发传染病夺人眼球的空白。
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而埃及伊蚊生活在热带,距离我们甚远,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是除了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大家常见的花斑蚊子,也可携带寨卡病毒。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可就广了。之前说登革热时提到过,登革热是随着伊蚊的扩张而蔓延的。由于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都是伊蚊,既然,伊蚊广泛分布,只要有输入病例,哪怕是无症状感染者,只要携带病毒,如果不加重视,不能及时诊断和隔离,一个病例便可成燎原之势。
对寨卡病毒感染者的隔离和登革热一样,需要病人住在蚊帐里,病房需要有纱窗、纱门外,还得在医院周边地区定时灭蚊。
病原学:
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该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温度灭活。
流行病学传染源:
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可携带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尚无感染病例报告。也有报道,寨卡病毒可通过输血和性传播。
易感人群:
由于没有疫苗,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12天(也就是叮咬后2-12天发病)。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25%出现临床症状。该病起病急,多为低至中等度发热,伴有斑丘疹,关节痛(手和足小关节为主),非化脓性结膜炎。其他症状有肌痛、头痛、眼眶痛、乏力等。少见症状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多在2-7天内缓解,很少引起死亡。妊娠期感染可能会引起先天性小头畸形和胎死宫内。也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 RT-PCR检测核酸,发病后7天内阳性率高。(2)病毒分离培养。(3)抗体检测:在发病1周左右,能够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但IgM抗体与其它黄病毒如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等有交叉反应。蚀斑减少中和试验90%临界值(PRNT90):检测寨卡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不会和其它黄病毒出现交叉反应。确定诊断标准符合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者,如果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病毒,或中和抗体恢复期(发病后2-3周)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便可确诊。
鉴别诊断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腺病毒感染、疟疾、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A组链球菌感染等相鉴别。治疗目前无有效的抗寨卡病毒药物,对症治疗,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按照登革热进行治疗,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隔离、防蚊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的一种病毒寨卡又悄然袭来。目前,由蚊子叮咬而传播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正在巴西引发疫情,有蔓延全球之势,这是一种可能诱发新生儿先天性小头畸形症的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已波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令人担忧。我国相继出现两例寨卡感染病例,那么,寨卡感染究竟有哪些症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寨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虽然在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如发烧、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红眼)等,症状通常不到一周即可消失,而且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孕妇感染,情况就比较危急,腹中胎儿会受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据悉,在当前爆发的流行病例中,巴西报告了大量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头围低于出生时性别和孕龄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以上)。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巴西至少报告了4000例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的小头畸形病例,与以前相比,增加了20倍。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的Yap岛爆发的寨卡病毒疫情中,没有出生缺陷的报告,可能与发病人数较少有关。同样,在2013年至2014年法属Polynesia爆发的疫情中,没有胎儿异常被确认。然而,在回顾性评价中,确认了17例神经系统畸形或脑干功能异常的胎儿或新生儿。
一个包括35例巴西婴儿小头畸形的报告,用CT扫描和经颅超声检查发现,脑部存在广泛的钙化,主要分布在脑室周边、脑实质、丘脑和基底神经节,约三分之一病例有细胞迁移异常证据(如无脑回、巨脑回),也可见到第二脑室增大、皮质/皮层下萎缩,一部分病例有关节弯曲(先天性挛缩),提示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累。
没有证据表明,孕妇更容易感染寨卡病毒或在妊娠期感染后表现更为严重。巴西官方研究显示,小头畸形的最大风险与妊娠头三个月感染寨卡病毒有关,但寨卡病毒垂直传播率和胎儿临床并发症发生率还不清楚。
此外,寨卡病毒感染还会引发格林-巴利(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美洲一些正在流行寨卡病毒疫情国家报告的格林巴利病例明显增加,其它的一些报告也发现,和寨卡病毒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生率的增加。但是二者之间的直接关系还没有确定。2013-2014年法属Polynesia寨卡病毒爆发期间,74例有寨卡病毒感染表现的出现神经或自身免疫系统症状,其中,42例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文/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