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性病毒之后,近期在中、南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疫情的重灾区巴西,政府已派遣20万军人宣传寨卡病毒的防疫;在另一重灾区哥伦比亚,政府称有5000名孕妇被病毒感染……疫情继续蔓延,但疫苗近期无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寨卡病毒疫苗的生产和市场化可能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寨卡病毒主要经蚊子传播,但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能传播这种病毒。具备这种“特异”功能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美洲和很多热带地区。虽说通过血液和性途径等也可能传播寨卡病毒,但主要传播途径一定是蚊子。换句话说,没有蚊子,就不可能让全世界都认识寨卡病毒,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暴发的疫情。
寨卡病毒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40年代,寨卡病毒首次在非洲被发现,多年来主要为散见、症状轻微的病例。这次在美洲发生的疫情,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寨卡病毒疫情暴发,它在很短时间扩散到20多个中、南美洲国家,并有继续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的风险。
一般来说,约1/5的寨卡病毒患者会发病,症状是发烧、皮疹等,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一周内即可恢复。虽然寨卡病毒患者本身症状不重,但需要警惕的是,在疫情最严重的巴西等国,还观察到新生儿小头畸形的数量明显增加,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有较明显上升。据统计,2015年下半年以来,巴西已报告新生儿小头畸形4000多例,其中有些病例的母亲在怀孕时有过发热、出疹的症状,因此,人们高度怀疑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这也是寨卡病毒引起国际社会如此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医学界尚不能确定小头畸形和寨卡病毒感染之间的因果关系。
近年来,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数月内传遍了全球;2012年发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不但在中东国家持续传播,到目前为止已扩散到16个中东以外的国家,并在韩国引发较大规模的暴发;在非洲已经存在几十年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3年在几内亚发生以后,疫情在非洲持续了两年,并第一次走出非洲传播到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
这些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出现和扩散,主要源于其动物源性疾病的特点。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更加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些动物疾病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传播给人类。而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在人员大流动、商品大流通的全球化时代,地球变成了村庄,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到达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这也使得传染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病毒进入全球化时代,往往变得比较棘手和难以对付。